医院文化 /  HOSPITAL CULTURE

书摊·书屋


发布时间:

2015-11-08

  我上小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,那时放学后几乎没有作业,也没有课外辅导和补课之类。如城没有多少娱乐场所,为了寻找乐趣,我喜欢上了连环画书。放学后大部分时间,都是轮流在几个租书摊上度过的。

  那时租书摊在如城的大街小巷里很多,大多摆在室外,靠着墙,一块约1米5长,1米宽的长方形木板的四周钉上几根木条,再在木板上分成5~6个横隔,上面依次排列着许多连环画书。两块木板用绞链连起来,就制成简易书架,一开就摆开书摊,一合就收摊了。书摊旁边再摆上几张条凳,一个租书摊就成功了,只是书不时要更新。那时连环画书每本定价大约在2角至5角左右,成本也不算大。连环画有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水浒》、《红楼梦》等古典小说,也有《林海雪原》、《红日》、《红旗谱》、《苦菜花》、《红岩》等红色经典,还有一些反特、战争或爱情题材的。如果租书摊做大了,也有移到室内的,书架就有3~4个,连环画种类更多。有时书摊上还配有少量小说书,甚至还有《三侠五义》、《彭公案》等侠义小说,但那种书旧得很,书页都发黄了,大概是民国时期的版本。

  老实说,我的那点中国历史知识在这种连环画书摊上学来不少,《三国演义》大概有30集,从“桃园结义”到“三家归晋”,一集一集我都看过。很小的时候,我就从这些连环画书中知道了诸葛亮、刘备、关公、张飞、曹操、孙权这些著名历史人物。我最欣赏其中两个故事:一是诸葛亮的“隆中对”,把当时中国的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,向刘备提出夺取荆襄和四川,然后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战略构想;二是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用计火烧连营,大败刘备,在危急中救了东吴,否则刘备统一中国的梦想也许就实现了。《水浒传》从“智取生辰纲”到“梁山泊英雄排座次”大约也有30集左右,我也一集一集看下去,比较欣赏的是武松打虎的威风和三打祝家庄的计谋,对宋江心胸开阔很敬佩,但纳闷的是梁山英雄这么有本事,为什么他不想做皇帝?《西游记》大概有20多集,从“大闹天宫”到“取经归来”,别人喜欢看孙悟空,我偏偏喜欢看猪八戒,猪八戒憨厚可笑又自私,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太多了。连环画虽然比较简单,但图文并茂,儿童爱看,成人也爱看,我母亲就爱看。年轻的母亲每到节假日,有时拿着德龄著《御香飘渺录》细读,但那上面许多字她并不认识,靠众多的插图也许明白一点意思。多数时候是去租书摊上租几本连环画回来看,她最爱看《孔雀东南飞》、《梁祝》、《杨家将》、《岳飞》,看后不时还感叹几句,“忠臣都无好下场!”,这时我也就跟在后面沾光。

  除了那些历史故事书外,我还爱看捉特务的连环画,如《国庆十点钟》、《羊城暗哨》等,一些战争题材的小说改编的连环画也在我的选择之列,特别是刚刚放过的电影改编的连环画,如《铁道游击队》,我们几个小伙伴谈起刘洪劫火车,打鬼子,都感到过瘾、叫绝,有时还学着刘洪的动作打闹一番。

  看连环画书的性价比高,一本书租了坐在那儿看,看完归还,只要1~2分钱。要是租回来看,可就要加倍,2天以上还要翻一翻,但只限有信誉的读者才可以,出租者也怕一去不返,那可就要赔本了。

  租书摊大多数是一个老头在照看着,这些人多数在旧社会没有固定职业,或是坐吃山空的人,解放后年龄又大了,找不到工作,只能以此为生。学校放学后,租书摊上的孩子骤然增多,人头攒动,这时老头就要睁大眼睛,记下租书人的模样和租的本数,还要不断地巡视,防着有些小窃贼浑水摸鱼。我是租书摊上的常客,与老人们混熟了,他对我不介意。

  整个小学六年中,我的课余生活与连环画结下了不解之缘,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,充实了知识。上了中学以后,连环画看少了,学校有图书馆,我非常喜爱看科幻小说,特别是什么外星人,宇宙飞船等。放学后有时也到书摊上看一看,但成天坐在那儿已经不习惯了。

  时光流逝到1966年,一场史无前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席卷神州大地,一夜之间,把如城的租书摊都横扫一空,据说这是封资修的货色,我感到很惆怅。不仅租书摊消失了,出租书的老人也消失了,不知去哪儿谋生或靠着过去赚来的那微薄的资财,再次坐吃山空地苦守晚年。

  “文革”后租书摊渐渐恢复,可惜原来的老人都不见了,出租人都是一些新面孔。我那时已从医学院毕业做了医生,医生这活儿既是脑力劳动,又是体力劳动,太累了,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,已无暇再来租书摊光顾了。到了90年代,租书摊变成书屋,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,由室外转到室内,装修豪华,读者很多,生意不错,但租金贵了。里面虽然也有连环画书,但占据大半的却是武打和言情小说。我对此没有兴趣,但偶尔也去看看,象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——随便翻翻,也能增长一点见识,但就是找不回过去在租书摊上的那种感觉。忽然有一天我认识了一位书屋老板,他叫吉星,是个下岗工人,他的书屋就叫“吉星书屋”,偌大的书屋,二三十平米,到处是摆满书的精致书架,大概有上千本书,与其他书屋并无二致。说来也巧,他生病了,久治无效,不知听谁说,就找到我这儿,我三下五除二,给他治好了,他很感激,多次地邀我去他书屋:“陈医师,拿几本书回去看看吧!”我口里应着,却实在没兴趣,也没有时间,工作太忙了,辜负了他的一片好意。最近几年,吉星去我那儿时谈到书屋,不迭地叫苦,生意清淡,连房租也难赚到。幸好退休手续办了,准备将书屋转手,但没人接,就这样半死不活地僵着。我知道这是由于互联网发展,青年人都成 “低头族”了,不停地在网上漫游,不上书屋了。

  去年,吉星书屋彻底关门了,变成烧饼店,我问他书籍如何处理的,他说:“不值钱啦,当废品卖了400元。”其实我已经看到如城的书屋也没几家了。

  宋代李清照《武陵春》词:“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。”时代变迁,人非物也非,真是让人不胜感慨。(陈正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