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文化 /  HOSPITAL CULTURE

忆“血防”工作


发布时间:

2016-05-22

  1958年,我在南通护校读三年级,5月份学校接到上级通知,要抽调一个班的学生去扬州参加血吸虫病防治工作(简称“血防”)。任务落实到我们班,全班40多名同学编成三个组,分赴泰兴、泰州、江都三地。我分到江都县,到了县再分到乡,我去的是丁伙乡。同期参加“血防”的还有苏州护校、苏州医校和南京助产学校的学生。

  我们的任务有两个,一是对乡里河道有污染的,收集居住在周围农民的粪便进行检验,对耕牛也要进行检验,为了避免差错,我们将耕牛背上的毛用剪刀剪下并分别标号1、2、3、4,以此区别。二是将确诊的病人集中进行治疗,耕牛单独隔离开来治。

  在收集粪便过程中也挺不容易的,主要是农民嫌麻烦,也有点怕脏,有时收一份大便要跑两三趟。有些人还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:“你们这些姑娘满漂亮的,怎么天天来要大便啊”。我们笑着回答:“这是我们的工作,也是为你们身体着想啊!”

  针对那些确诊的病人,我们主要是用药物“酒石酸锑钾”静脉注射,此药物对皮下组织刺激腐蚀性大,药液不能有一丁点儿漏在静脉外,否则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,我们虚心向乡里医护人员学习,胆大心细的操作,次数多了,也就渐渐熟练。对耕牛的治疗有点特别,首先将牛拴在类似双杠的框架内,四条腿用布带分别绑在“双杠”的四只脚,使牛动弹不得,饲养员按住牛的头部,我们就在牛耳背面进行静脉注射,就这样按步骤进行治疗。
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转眼间参加“血防”工作已半年多了,12月接到通知回校,要我们参加毕业考试,就此“血防”工作告一段落。

  岁月如流,斗转星移,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当有人一提到“血防”,我就想起当年在江都农村搞“血防”工作的情景。在那里,我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,目睹了农民热爱土地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劳朴实的品质,更让我那个年代粮食的来之不易和生活的艰苦。经历过那次社会实践,让我开阔了视野,增长了阅历,经受了锻炼,受到了教育,这些都是我终身受益,永远铭记。(老年支部 方木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