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文化 /  HOSPITAL CULTURE

五十年的情怀(三等奖获奖作品)


发布时间:

2012-08-06

  往事如烟,人生中许多事情早已褪色忘却,但与如皋人民医院一段缘由,虽已过去五十年了,却清晰如昨,久久不能忘怀。

  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国家困难,人民困难。当时我家十口人,姐妹七、八个住在如皋城郊,靠种菜为生。那一年,由于缺少营养,终日劳作,父亲得了“浮肿病”脸色蜡黄,腿脚浮肿,刚住院回来。家中早已债台高筑,经不起一点风浪。可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,这天中午,骄阳似火,大地生烟,又闷又热,我家最小的四岁小妹由于营养不良,面黄肌瘦,突然躺在床上不停地抽搐,两眼翻白,奄奄一息,口中只有一丝游气,两只小辫散散开来,象一团乱草。父母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,好不容易向左邻右舍借了几块钱,急匆匆 地抱着小妹到县人民医院看急诊。医生一看怀疑是“急性脑膜炎”,情况十分危急,必须立即住院治疗观察,先交押金50元,父母一听,面面相觑,哪里有钱住院啊!又急匆匆抱着小妹回到家中。父亲把小妹放下,蹲在地上“吧嗒”“吧嗒”死劲地抽着水烟,一言不发。母亲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恸,捶胸顿足,嚎啕大哭,哭着说着:“我怎么这么命苦啊,十多年前,我唯一的儿子肚子疼要住院开刀,交不起50块钱的住院费,活活疼死了(急性阑尾炎)天啊,现在又要来收我的小女儿了,好人在哪里?神医在哪里?救救我吧。”父亲用小碗,捏了几撮红糖冲茶给小妹喝下,小妹尝到了“甜头”,焦黄的小脸露出了一丝微笑。时间一分一秒逝过,我们姐妹几个围着小妹干瞪着眼,忐忑不安地拿着蒲扇轮流帮小妹搧凉,等待着死神的审判。夜幕降临,雷电交加,瓢泼大雨,污水横流,乡村小路早已泥泞不堪。面对桌上的薄粥,一家人早已饥肠辘辘,但没有一个人动筷,沉默、还是沉默,死寂一般……突然,“咚”“咚”一阵急促的敲门声,我赶紧去开门,抬头一看,两个二十来岁的年青人,一男一女。 女的背着药箱,男的拿着雨伞。他们鞋子上沾满了泥巴,裤腿上滴着雨水。男的忙问:“这是陈老伯家吗?我们是如皋人民医院的”。我父亲闻声连忙迎上来,顾不上客套,立即请二位医生到小妹床前,叫我母亲赶快点亮煤油灯,二位医生在昏暗灯光下,迅速给小妹测量体温、诊脉、按摩、打针、喂药,技术十分娴熟。乘这功夫,父亲打开柜子小心翼翼地取出“红糖罐”(糖凭票供应)用汤勺狠狠地挖了几勺,分别放在两个“二碗”里,冲上开水,恭恭敬敬端到二位医生面前。然后回过头来告诉我们:“这二位是如皋人民医院的医师,男的叫管仁宽,女的叫邓纯华,今天下午给小丫看病的就是他们俩,没想到这大雨天的,他们竟摸着黑,冒着雨赶到我家来给小丫看病,如皋人民医院好啊!”一个多小时后,小妹安静地睡着了。管仁宽医师和邓纯华医师起身告辞,顺便递上药片嘱咐母亲怎样给小妹服药。望着二位医师摸着黑,踏着泥泞湿滑小路的身影,我们一家人站在门口默送着,竟忘记说一声“谢谢!”第三天傍晚,又是一场大雨不期而至。晚上,管医师和邓医师再次冒雨来到我家,进一步给小妹复诊。几天后,小妹与死神擦肩而过,奇迹般地活过来,又恢复她往日淘气、活泼、好动的神气。一家人欢天喜地。左邻右舍、亲戚朋友知道后无不交口称赞“如皋人民医院医德高、技术精、服务好。”从此之后,“有病,上如皋人民医院!”成了父亲的口头禅。又传给了我们这一代,“有病,上如皋人民医院”这句口头禅,传递了老百姓对如皋人民医院的感谢和崇敬之情;表达了对白衣天使的信赖和爱戴之意 。            改革开放30年,尤其是这近10年来,如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如皋人民医院已发展成为拥有800多名医务人员、600多张床位,集急救、医疗、教学、科研和预防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医院,一代代名医誉满杏林,一个个白衣天使尽显丰采!支撑起如皋卫生事业的半壁江山,如皋人民的福祉、生命、健康和长寿得到充分保障。无论怎样发展,如皋人民医院“急患者所急,帮患者所需 ”“救死扶伤、悬壶济世”的医者仁心始终没有变,一代一代薪火相传,发扬光大,这许多年来,我们的家人和亲戚朋友都得到过如皋人民医院的良好救治……我家父母早已乘鹤西去,我们姐妹几个也以退休,儿孙满堂,康康健健,当年风华正茂的管医师、邓医师也年事已高,但50年前的一幕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,相反,更象陈年的老酒,越陈越香,如皋人民医院这份浓浓的情、厚厚的意永远珍藏在我心里。

  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,还要继续讲下去,讲给儿孙们听,让他们永远记住如皋人民医院的大恩大德。适逢如皋人民医院诞辰 90周年之际,让我们再次祝愿管仁宽医师、邓纯华医师健康长寿!祝愿如皋人民医院更加兴旺发达!再郑重道一声:“有病,上如皋人民医院!”(陈建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