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文化 /  HOSPITAL CULTURE

东陈的庙会


发布时间:

2014-12-27

  闲暇与友人聊天,说东陈镇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有庙会,已延续十余年,颇觉新鲜。我在东陈插队8年从未听说过,出于对第二故乡的感情和好奇,况且今年庙会恰逢星期天,我就去看了看。

  提起庙会,记得小时候读过茅盾先生的散文《香市》,文中生动描写作者家乡乌镇的庙会,他说庙会是农民的“狂欢节”,一是吃,二是玩。查阅如皋历史文化,据说明朝初年东陈镇即有一个眼光娘娘庙,每逢农历四月二十眼光娘娘的诞辰,就做香会,四里八乡的农民都去庙里上香,祈祷身体健康,尤其是有眼疾的人。这样引来了各方商贾,云集东陈镇,借机做起生意来了,于是庙会就渐成习俗,什么时候中断的,现在谁也说不清,反正年代久远了。十多年前,当地农民自筹资金修起了眼光庙,香火再起。嗅觉灵敏的商人又借机办起了庙会市场,久而久之,市场变成主角,香会反成了配角。

  五月十八日(农历四月二十)我骑着电动车来到东陈镇,还没有进镇,在沿海高速路口,就看见稀稀落落摆着货品的摊贩。沿着镇郊的滨湖路,向北是通扬运河,从桥上看去,好家伙,整个滨湖路两边黑压压的全是摊贩市场,约摸有一公里长,只见人群熙熙攘攘,有步行的,有骑电动车的,有骑自行车的,还有开不上前拼命摁着喇叭的汽车,伴随着高亢的乐曲声和阵阵叫卖声,“走过路过,不要错过”、“长沙臭豆腐,不正宗不要钱”、“削价削价大削价”……,听口音除本市人外,还有如东、泰兴、海安等地的商贩。时髦女郎手持话筒,唱着流行歌曲,不时还发小礼品吸收顾客,孩子们在人缝中钻来钻去,大声呼喊着。真是人声、喇叭声,叫卖声,声声入耳,兴奋之余耳膜真有点难受。沿河向东的东风路更是人流如潮,本来人烟稀少的东陈镇霎时变成了繁华的闹市。

  沿着滨湖路往北走,一路上摆着各种货摊,一摊挨着一摊,难以计数,大致是服装、鞋帽、玩具、家具、烧烤小吃、药材、农具,还有牙科郎中,儿童乐园和蹦蹦床等。货主们跑前跑后,满头大汗,忙着招揽顾客,介绍商品价廉物美,讨价还价。其实货物多数档次较低,看的人多,买的人少。裤子10元1条,凉鞋15元1双,你敢买?不过买也可以,上当不过这几个钱。有两类摊位我在此驻足许久,颇有感触。一是农具摊位,钉耙、锄头、草耙、钉耙柄,犁头,看上去货真价实,颇有亲切感。久违了,过去多年用的农具,在我想象中应该早进博物馆了,因为农业基本已实现了机械化,不过农家零散小块田里还是需要它的。特别是那精致的草耙,耙柄都是铝合金管,真是鸟枪换炮了。二是牙科郎中的摊位,约有2~3人,穿着白大褂吆喝着拔牙补牙装牙,保证不疼,吹嘘能在残根上镶牙,并拿出图片给我看,极力撺掇我镶牙,我没作声。只见一个老太婆要拔牙,且看朗中那拔牙工具,没有任何消毒,一把老虎钳就伸进嘴里去了,使人不寒而粟,像这样的摊位约有四五处,不知这种非法行医该不该管一管?

  庙会,庙在哪儿?走出人山人海的庙会市场,经人指点,沿着通扬运河往东走,穿过东风桥,行人越来越稀少,渐近东陈镇医院,向北的道路两旁插着三角彩旗,这通常是宗教活动的标志,原来庙会的主角应该在这里,向北走,在一簇民居中间赫然出现一座庙宇,实际上只是一座不起眼的民宅,没有高大的殿堂,前后两进,总共也不过四、五十平方左右,要不是门上眼光庙的匾额,你不会认为这是一座庙宇,据说还是如皋仅有的一座眼光庙。庙内并排矗立着眼光菩萨和观世音菩萨金身,约有三米高,直达屋梁,看来是因陋就简,依屋定制的。眼光菩萨头戴凤冠,庄严肃穆,模样与观音菩萨相差无已,唯一不同的是鼻梁上方有第三只眼。庙门前空地搭着大篷,里面供着各路神仙和菩萨,几十位虔诚的信徒居士念念有词,不断跪拜,录音机放着悠扬的诵经声,仿佛到了神仙世界。人流不算多,大约七八十人左右,还有四五个卖香摊贩,几个残疾乞丐正向香客讨钱,与庙会市场比较有点萧条。我们请了香,也虔诚地跪拜。庙里居士热情向我介绍眼光庙,她愤愤地说,商贩把我们的香客都抢走了,原来做生意的人都是冲着香客来的,现在的人们只知有集市,不知有香会。接着居士邀我们就餐,原来凡来庙上香者,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免费享受一顿素餐。我看了一下,大篷后面六桌流水席,每桌六个菜,坐满8人开席,管吃饱。

  听完居士的介绍,使人不胜感慨。据说香会结束,庙会市场还要持续二天。看来虔诚的宗教信仰不敌巨大的商业利益之挤压,只能退避三舍。其实宗教本身也受到经济利益的侵蚀,日益商业化和职业化,清规戒律已名存实亡,这不能不说是宗教信仰面临的挑战和危机。像这样地处偏僻的小庙可能还是世外桃源呢。

  (该文章刊登于2014年6月9日《如皋日报》第四版)